从一株亭亭翠竹到一把美轮美奂的折扇,需要多少道工序,最快需要多长时间?
“100多道,半个月。”这是国家级非遗“王氏制扇”第六代传承人、“90后”女“守艺人”王亚凌的回答。近日,在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的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,王亚凌带着记者一行穿过印染车间,走上二楼的产品展厅,迎面就是五彩斑斓、形态各异的精美折扇,令人叹为观止。
“王氏制扇”精品。摄影:张敬波
折扇,又名“撒扇”,是一种以竹木或其他名贵材料做骨、韧纸或绫绢做面的扇子。折扇分为扇骨与扇面,扇骨主要以竹、木、骨为原料,扇面多以真丝、宣纸、棉布等为原料,题材涵盖传统花鸟鱼虫、人物山水等。
“这是出口日韩的,这是品牌伴手礼折扇,这是植入芯片的扇子……”在一个个展柜前,王亚凌一一介绍,各种材质的绚烂扇面、各种规格的湘妃竹柄、各种造型的成品扇,琳琅满目,每一把扇子都是“精逾鬼斧,巧夺天工”,浸润着“守艺人”的智慧和匠心。
展开剩余75%2021年,历经150多年的风雨历程,王氏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,今年3月17日,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,王氏制扇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明德入选。王明德是王亚凌的爷爷,也是“王氏制扇”第四代传承人,第二届“江淮杰出工匠”获得者、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。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传承人,祖籍浙江黄岩,祖上就以制扇为生,后落户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又重新拾起老本行。
广德市是“中国十大竹乡”之一,东亭也是重要的毛竹产地。王明德虽然年少时就曾跟随父亲学做扇子,但后来一度中辍,直到1988年才开了家竹器小作坊,第二年注册成立广德明德竹制品厂,后发展壮大成为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,目前也是省内最大的工艺折扇生产出口企业。
20世纪90年代,面对传统折扇易变形的行业痛点,王明德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:通过改良蒸煮工艺参数,历经数百次试验,终于将扇骨变形率降至0.5%以下,创造出“薄如蝉翼、坚若磐石”的竹骨工艺,扇骨最薄处仅45丝,相当于两个塑料袋的厚度。
“折扇虽小,却是个技术活。”提到“王氏制扇”的工艺,王亚凌滔滔不绝,一把折扇从选竹开始,多以本地产的6年生毛竹为料,先后经历开坯、蒸煮、刮青、晾晒、造型、刮篾、打磨、染色等近四十道工艺,最后完成构图、描稿、分色、固色、烘干、定型等三十道工序,一把竹扇才算大功告成。
“竹子是有灵性的,扇骨打磨时得顺着它的纹理走,要做到‘白如玉、光如镜’。”王亚凌介绍,经打磨抛光后的扇骨,手感如玉,亮度能倒出人影。“王氏制扇”初心不改,坚持手工制作,精益求精,尽“扇”尽美,靠的就是制扇匠人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娴熟手法。
说到制扇,王亚凌其实只能算“半路出家”。尽管出生于制扇世家,祖父、父亲都是制扇高手,她大学学的却是商贸,好像跟制扇毫无关系。最终,对家族技艺传承的紧迫感和守护一方文化的责任感让她回归家族,挑起家族传承的大梁。2015年,22岁的王亚凌回到熟悉的车间,向长辈们拜师学艺。她回忆,制作了200多把扇子,打磨了几千根扇骨,才掌握了第一个制扇基本功。王亚凌能吃苦,又有悟性。在她看来,学艺是为了传承,也是守正,但要发展,还需要创新。“不能变的,是传统文化的根和内涵;能改变的是‘创新’,为非遗注入‘青春’活力。”王亚凌说。
2017年,国内一家演唱会承办方看中了“王氏制扇”,想将其作为“应援”产品。为了赢得合作机会,王亚凌和设计师们开动脑筋、攻坚克难,最终设计出一款荧光折扇,一举赢得合作方“芳心”。
这不正是“王氏制扇”向“新”而行的赛道吗?王亚凌决定引领企业向具有融合工业设计、旅游商贸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。截至目前,她参与非遗项目产品创新65项,提出并落实改革措施11条。她的作品设计获得了46项国家外观、实用新型发明专利,先后获得中国第六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、中国国际竹藤产业贸易博览会金奖。
“老物件”焕新,“王氏制扇”开启新打法,他们走出国门,以扇为媒,讲述中国故事,展现东方美学,让全球消费者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。他们与奔驰、奥迪、资生堂、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合作,先后参加德国、泰国等国家的文化周。2018年,公司与安徽博物院合作推出“徽扇子”系列,首秀深圳文博会;2021年,该系列作为东京奥运会伴手礼惊艳登场。去年7月,在中国(上海)国际竹产业博览会的璀璨舞台上,“王氏制扇”一鸣惊人,摘得金奖桂冠,赢得了广泛赞誉与追捧。
在传承与创新的同时,王亚凌不忘回馈社会,特别是关注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与传承。为了让非遗反哺乡村、创造价值,从2017年开始,王亚凌携手东亭小学,建立“传习所+校企合作+文旅体验”的立体传承体系,致力于活态传承的文明接力,创新性地打造“非遗课堂”,截至目前已在4000多名学生心中播下了非遗的种子。
六代接力,续写辉煌。“王氏制扇”目前已形成“老王”“徽扇子”两大品牌、50个系列1500余个品种,产品远销日、韩、美等多个国家,在众多国际场合成为国家礼品展示中华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。企业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、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、中国制扇名家企业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驰名商标等7项“国字号”认证,年产值2000多万元,带动当地上千人就业,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健康支柱产业。
发布于:北京市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